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其他文献>>正文
 
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重要论述的之浅见
2024-04-16 16:09 杜胜鹏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腐败问题因其土壤和条件存在而存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就必须同时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对于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会议上进行了强调,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执着,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一、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腐败是危害我们执政兴国最大的病患,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政党都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不少工作成效。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反腐败提升到“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的战略高度,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强烈使命担当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同其他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样,有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生态等多方面的土壤和条件腐败问题说到底就是权力异化、利益化问题。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成果,就必须树立总体战、攻坚战、持久战理念,想方设法打造权力牢笼和制度牢笼,严格权力运行程序,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预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问题在多个重大会议上进行强调:一是20131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二是20134举行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三是20141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四是20156举行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只有坚持依法严厉惩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和威慑力,坚持完善法规制度、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预防作用,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有效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五是20161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六是20191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压缩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七是20226举行的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完善防治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要从源头着手,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八是202210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九是20241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释,并对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发力、纵深推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出七个方面的系统部署。

二、精准研判把握当前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一个是“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过新时代十年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从实践来看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对反腐败斗争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在严肃查处腐败案件的同时深入“解剖麻雀”,进一步弄清了腐败滋生蔓延的内在机理,不断完善反腐败法规制度,违法乱纪的标准和界限更加明确,一些原来难以定性、可能逃脱党纪国法制裁的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二是反腐败斗争手段越来越丰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越来越健全,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通过与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贯通融合,发现腐败线索的能力、查处腐败问题的效率都在提升,挖出了一批隐藏很深的腐败分子。三是反腐败斗争方式越来越科学。坚持个案查处和系统惩治有机结合,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坚决清理风险隐患大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把查办案件与推动改革、完善治理、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标本兼治、系统施治。

但腐败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腐败存量尚未彻底清除;二是腐败增量仍在发生,有很多腐败问题发生在党的二十大之后,也表现形形色色。有的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危害政治安全,有的套取政策红利妨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有的政商结,形成利益集团,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腐败,有的翻新升级腐败手段、让腐败问题更加隐形难查,边际界限模糊不清。

新时代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党内政治生态尚未彻底净化,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尚未根除,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流毒影响尚未肃清。二是错误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等腐朽文化仍有市场,关系学、厚黑学等消极文化仍有市场,仍然有一些干部、群众对腐败“亚文化”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趋从,遇事习惯走“特殊门路”、享“特殊照顾”,模糊是非边界、破坏正常规则、侵蚀社会风气。三是制度规范尚不完善,制度的具体化、实用性、操作性不强,制度之间衔接不畅,一些新兴领域还存在制度空白,相关权力的授予、运行、监管等环节都存在真空地带,给权力设租寻租留下空间,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意欲腐败者提供可乘之机。四是防范“围猎”办法不多,部分围猎者认为,行贿的经济成本刑事成本,远低于通过行贿得到的巨大收益,绞尽脑汁也要把干部拉下水,甚至屡次得手后还逍遥法外,精准惩治“围猎”行为的思路举措尚需完善。五是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力,一些部门和单位主体责任虚化、管党治党力度不够,对问题不处置、不亮剑,姑息纵容、遮丑护短,有的“一把手”甚至带头搞腐败,导致系统性塌方式腐败。

三、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必须强化实践探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叠加所致。彻底铲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必须在在“铲”和“除”两个字上发力。一方面,要铲,对看得见的、已暴露出来、生长起来的腐败问题要进行纠治,另一方面,要把这些问题生存根基除掉,此外还要改善土壤,让腐败问题无法扎根发芽,避免“春风吹又生”,尤其要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全方位推进的思想,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中央牢牢掌握正风肃纪反腐的领导权、主动权。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体制机制束缚,科学配置权力、规范行使权力,阻断腐败滋生蔓延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加强廉洁风险隐患动态监测,强化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甄别、快速处置和查处针对性解决“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问题。

三是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永远吹冲锋号绝不回头、绝不不松懈、绝不不慈悲,坚持首先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抓坚持态度不变、力度不减、重心不偏坚持个案查处与系统整治相结合坚持向基层延伸,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战场。

四是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纪检监察工作体系,健全反腐败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等完善基础性法规制度,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持续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与时俱进修改监察法,研究制定反跨境腐败法;统筹推进制度制定、教育和执行,坚持经常性和集中性教育结合,加强党规党纪教育。

五是严厉查处行贿行为。纵深推进铲除“围猎”污染源,坚决查处行贿行为,完善全国行贿人信息库,健全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完善惩处行贿相关法律;严查利益链条,加大对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的追缴和纠正力度,提高行贿成本;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公平竞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营商环境。

六是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聚焦政治安全,破“潜规则”,立“明规矩”,坚决防止搞“小圈子”、“拜码头”、“搭天线”,有力打击各种政治骗子;聚焦政治责任,把监督重点放在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担当领导责任上;聚焦政治立场,督促党员干部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始终为党尽责、为民造福;聚焦党内政治生活,督促各级党组织落实民主集中制,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聚焦选人用人,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树立正确导向。

七是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丰富内容,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营造崇廉拒腐良好风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创新警示教育方式,深刻剖析典型案例,建立健全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机制,推动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

总之,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铲除各种问题的滋生土壤和条件,共创美好未来。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4 贵州省纪委省监委派驻贵州医科大学纪检监察组 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电话:0851-88416025